伟哉虞公
千古一人
书写不朽传奇
八百年前,有这样一位仁寿子弟
他本是执笔挥毫的文臣
却在长江惊涛中横刀立马
他以1.8万残军对峙15万金军铁骑
让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
“伟哉虞公,千古一人”
今天,就让我们逆着时光长河
触摸那段
文能安邦、武能定国的峥嵘岁月!
走进南宋名相虞允文
伟哉虞公,千古一人
文能提笔安天下
一
少年成名,大志磊落
虞允文的父亲是太常博士虞祺,良好的家庭环境,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,年少的虞允文便表现出过人的才华,显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。
在文风兴盛的宋朝,学而优则仕,通过考取功名然后做官,是大多数读书人的出路,但如果仅仅是读书做官,虞允文的一生也不会如此斑斓。
公元1125年,金朝兴兵南下,掳走宋徽宗宋钦宗,史称“靖康之耻”,历史进入南宋时期。
作为当时的读书人,靖康之耻在虞允文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对于年少的他而言,读书不仅是为了做官,更为了报国。于是他便暗下决心、认真准备,期望有一天能够献身国家。
然而,此时的大宋王朝,早已不是苏东坡时期的大宋。那些凭借才华、本事考取功名,成名成家的机会越来越少。
尤其是在抗金主将岳飞被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被害风波亭之后,秦桧把持朝政,科举考试也成了秦家人上位的工具。
万马齐喑,少年虞允文一腔热血,并没有在现实的层层壁垒中冷却,一次次以书生报国的姿态,走进考场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南宋绍兴二十四年,年逾四十的虞允文中进士。在国家风雨飘零中成长起来的虞允文,没有一般读书人的清谈误国,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治国谋略。
二
忍辱负重,奉命使金
进士及第,虞允文获委任为彭州通判、黎州知州、渠州知州,却因中正贤明不愿同流合污而不被待见,在地方官任上一呆便近十年。
但虞允文并未因朝堂不重用而不作为,反而积极为老百姓干实事,广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,最终获得了朝廷的关注。
公元1155年,秦桧病逝,在中书舍人赵逵推荐下,就任秘书丞,后来官至礼部郎官、中书舍人、直学士院等。
感恩朝廷的重用,虞允文常常建言献策。由于做了近十年地方官,虞允文极力谈论四川财赋科纳的弊病,并提出解决之办法,朝廷对于其意见也全部采纳。1160年,虞允文更是被宋高宗任命为大金奉表通问史,出使金国。
靖康之耻犹未雪,虞允文出使金国,可谓忍辱负重。当时正值十月,金国一派繁忙,运粮置舟,有做战争准备之状,完颜亮南下之意,如司马昭之心。在虞允文完成出使任务,准备归朝之际,完颜亮更是大言不惭地对他说:“我将看花洛阳。”
“宋金之间,必有一战。”虞允文迅速回朝复命,上奏所见所闻及完颜亮的攻宋之意,一再提醒要有准备,更指出淮、海防备的重要性。
宋高宗虽然是主和派,没有“收复中原,雪耻靖康”的雄心,但是对于江南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还是不敢大意,随即调兵遣将,沿淮河、长江布防。
武能上马定乾坤
三
临危受命,以身许国
一边是金朝紧急备战,一边是南宋紧急布防。表面上双方使臣互有往来,暗地里都在准备殊死一战。
公元1161年,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直入宋境,一路势如破竹,攻取宋归化军、蒋州、信阳军、和州,淮河防线已破,主将刘锜被迫退守扬州。金军随时可能饮马长江,局势岌岌可危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,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看到金兵来势汹汹,更是私下逃跑了。宋高宗听了大惊失色,连忙让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李显忠去替王权,并派中书舍人虞允文前去慰劳将士。
虞允文连夜赶往前线,发现士兵因为没有主心骨,终日惶惶无所事事,更谈不上操练。而在不远的临安城里,达官显贵忙着把家人、财产送往福建、两广。随从都劝虞允文赶紧逃跑,以免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遇害。在当时,对于虞允文而言,自己也只是劳军,并非督战,即便打输了自己也没责任。
但虞允文不假思索就拒绝了随从的建议,选择了留下来。主将王权逃跑,新的将领李显忠没到,军中无主将。虞允文召集各将开会,面对低落的士气,虞允文慷慨陈词:“若金军成功渡江,你们又能逃往哪里?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,若凭借长江天险,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?朝廷养汝辈三十年,顾不能一战报国?”将士们被其感染,都说愿效死力。
虞允文将残兵败将收拢,重新建立防线,同时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。南宋水师经营多年,战斗力较强,在虞允文的指挥下,也展现出战胜强敌的信心。
而正在对岸,一心准备渡江的完颜亮却骑虎难下,东京留守的乌禄自立为帝,下诏废掉了他的皇帝之位。不少部将劝他放弃攻打南宋,回朝平叛。完颜亮思虑再三,决心先灭了宋朝,再北返夺回帝位。对于完颜亮而言,这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。
长江边,采石矶。一场著名的战役,即将打响!
四
采石大捷,万古流芳
完颜亮亲自挥舞令旗,指挥金兵乘船渡江。由于虞允文早有防备,命令水军以高大的船体截断金军船只。在宋朝强大的水军面前,金军的渡江小船经不起撞击,纷纷沉入长江。
此时,虞允文命令士兵在船上施放霹雳炮,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,金军一下失去方向感。就在金军败退之际,宋军千船齐发,船内军民精神振奋,奋勇杀敌。
金军被迫败回北岸。虞允文知道金军一定会卷土重来,他没有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,命令水军继续乘胜追击,在长江以北杨林渡口,焚毁敌船无数,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。
面对虞允文和他率领的宋军,完颜亮十分着急。对于他来说,此战若败,自己既不能取宋,回朝也无望。于是,他清点士兵,强令三日后瓜州登陆,如若不能,全军处斩。此举意在避开虞允文锋芒,选择宋军防守薄弱的地方进攻。
然而,他没有料到的是,部下在上次战役中受创严重,害怕攻宋。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,众将士密谋,在夜间杀死了完颜亮。完颜亮一死,攻宋军队失去指挥官,败退北方。
▲如今的采石矶一隅
采石矶一役,虞允文率领宋军以1.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展开决战,大败金军,使南宋转危为安。老将刘锜感叹道: “疾莫问,朝廷养兵三十年,大功乃出书生手,吾辈愧死矣!”
五
经略四川,力主北伐
采石一战,虞允文一战成名,其身份也慢慢从文臣向武将进行转换。作为一代儒将,虞允文力主收复中原。绍兴三十二年,虞允文被委任为川陕宣谕使,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,再次北伐中原,收复陕西六郡。
然而,就在虞允文和名将吴璘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,宋孝宗继位,因误信奸臣史浩、汤思退的谗言,要求前线宋军退兵,以致功败垂成。
乾道八年秋,宋孝宗授虞允文少保、武安军节度使、四川宣抚使职务,封为“雍国公”,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,以图光复大业。
宋孝宗之所以将肱骨之臣虞允文派往四川,是因为他深知要想北伐中原,必须经营好四川。虞允文以宰相的身份治理蜀地,使四川经济平稳发展,军政焕然一新。
虞允文清楚,北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的。昔日诸葛亮六出祁山,然而功败垂成。他对宋孝宗说,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仗才能开打,否则又会像隆兴北伐一样,半途而废。
虞允文认为,北伐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兵和财。在回到四川后,便发展生产、训练士卒、筹备军粮,积极落实北伐准备。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,赴任四川一年多,一代名相虞允文因为积劳成疾去世,享年65岁。淳熙四年,追赠太傅,谥号“忠肃”。
斯人已逝,无人再和宋孝宗相约北伐!然而,因为虞允文在内的主战派的精心备战,金军亦不敢南下,宋金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几十年。
青山埋骨,世代景仰
虞允文以书生点戎行,大破金军,挽救宋朝百姓于水火,使宋朝延续一百年寿命。朝廷念及丰功伟绩,在其去世之后,宋孝宗命人在虞允文老家仁寿玉屏山下,为他修建了坟墓,并赐当地宋氏20亩土地,许诺:一不抓丁,二不完税,令其世代守墓。
虞允文墓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,现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宋氏一族为其守墓已达800余年,现在第13代守墓人宋克成也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。因为800年前的一个承诺,宋家人到现在还在坚持。目前,50多岁的儿子宋建彬已接过守墓的任务,正式成为第14代守墓人。
作为武将,虞允文以赫赫功绩流芳百世。然而,作为文人,虞允文诗词书画同样出色。他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,并著有诗文十卷,经筵春秋讲义三卷、奏议二十二卷、内外志十五卷,传颂于世。
▲虞允文书法
书画方面,传世的墨迹有《适造帖》、《钧堂帖》。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:“虞忠肃手帖,词语详雅,气象雍容。”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:“《停云馆帖》第六卷,为南宋名臣书,如虞雍公之俨雅,皆有可采。”
八百年后
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
他大无畏的爱国情怀
这正是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
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久久回味
来源:仁寿头条
编辑:王昱蒙
二审:胡兵
三审:赵竞
发布于:北京市论坛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